当前位置:旧曾心绪>其它小说>大唐从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104章 破一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破一关 (1 / 2)

李倓这边在想事情,可放在在场的众将眼中却是李倓面无表情沉默不语。

即便是此前大发雷霆的鲁炅也不免忐忑起来——大王不会在恼怒我方才的失言吧?

严格来说,鲁炅不该有此担忧,毕竟严格来说李倓甚至都管不到他,他只是被来瑱借调到李倓麾下罢了。但经过淮安之战和叶县之战,鲁炅又怎么能做到丝毫不受影响呢!

而留意到这一幕的高适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因为相对熟悉李倓的他大约猜到了——大王大概是因为现场的反应正在思索问题,俗称走神了。

他正要开口提醒,却有人在他之前说话了。

“大王,我有话说!”

见是张巡开口,鲁炅闻言心头一松,他现在觉得,真要是张巡建议李倓走颍川他也认了,听令便是。这几日他好好地打听过李倓在河南的作为,知道李倓对张巡甚是敬重。且如今在叶县,张巡更是在官职上仅次于他的人物。

李倓总算回过神来,应道:“张公且说!”

张巡问道:“未知大王对于颍川和临汝究竟是如何想的?大王但有决断,自有我等谋划行军方略。”

李倓沉默片刻,最后说道:“我私心走临汝,然却以为颍川更为稳妥。”

选临汝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快。而不选临汝的理由也有很多,首先是粮道,唐河发源于方城附近,这也就意味着大军的粮草须得从河南道转运而来。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走临汝还有汝水呢,虽然远了些,也多了些风险。可问题在于南阳的田承嗣终究是个隐患,留下的兵力比田承嗣多不了多少,一旦田承嗣下定决心撤离,那么在方城叶县都被唐军控制的情况下,其最好的道路便是洛阳直通南阳的伊阙道。

一旦田承嗣知道唐军在攻伊阙,那么彻底失去后路的他要么突围走方城道,要么就走伊阙道。不然他就只有投降或等死两条路了。可同理,一旦拿下伊阙,那田承嗣就被关门打狗了。

这正是李倓犹豫的地方。风险大,也意味着收益大。

“大王可知我之私心为何?”张巡忽然问。

“不知,敢问是何?”

“临汝!”张巡毫不犹豫地说道。

此言既出,鲁炅、李藏用等人一时沉默,而尚衡、韩五等人忽有些惶恐,不单是为张巡的表态,更为此前李倓的表态。

众将在沉默了一阵之后,忽有人朗声拜道:“请走广成关、伊阙关入洛阳!”

众将看去,正是淮南副节度使高适。

而他的表态也为众人提了个醒,在场众将,包括此前想去颍川的人也都起身赞同道:“请走广成关!……”

李倓望着在场的众将,心中一时激荡,当即做下了决定。

然后,他才心生感慨——也不知他的私心是对是错。但已经容不得他反悔了。

……

事实证明,即便选了临汝,李倓依旧要派兵去颍川,不说为了保证粮道不受影响,他也希望能多一条后路。

最后,这份重任落在了高适身上。

发派给他的兵很杂,有降卒,还有少数河南、淮南兵,加起来也就一万。因为颍川已经不再是主战场,且失去了尹子奇和田承嗣的坐镇后,颍川并不坚固。

也因此,李倓对于高适的要求不高——别让颍川残留的叛军捣乱就行。

虽然高适自己并不这么想,他还是很期待用这一万兵在颍川甚至陈留、灵昌建立一番功勋。对他来说,重振门庭,军功绝不嫌多!

对此李倓当然是持肯定态度了,他相信以高适稳重的作风,应不至于贪功冒进。

在短暂的分兵之后,仍手握十万有余兵力的李倓当即下令朝广成关进发,两次请为先锋的李藏用最终如愿了,但考虑到江西兵毕竟没怎么经历过战事——上次李璘作乱时,一部分战场就在江南西路李璘的辖区,但当时的江西兵更像是路过打酱油的——所以李倓又派了南霁云带着部分河南军、淮南军中的精锐,与李藏用精挑细选的三千江西兵一道,组成了五千先锋军。

事实证明,在叶县被收复后,广成关的叛军早已得知了消息,伪燕临汝太守更是专门派兵增援了广成关。

而这给了广成关守将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在知道唐军前锋李藏用所领的是“南人”后,更是领兵出关而战,意图先挫唐军锐气。

起初,局势的确如贼将所预料的那样,即便李藏用所带的已经是他精挑细选的士卒了,可战斗的经验差距在那里,唐军节节败退。

但很快局势就不同了,故意隐在后面的南霁云出手了。

然后不出意外地反败为胜,广成关及关后的六千守军就这么被南霁云一战败之,并且南霁云亲自领兵追逐了叛军的溃兵,直入关内。

由是,前往洛阳的第一道关隘广成关半日而破。

此时,领兵在后方的李倓正命令着随军的工匠们趁着安营扎寨的时间打造带车轮的抛车呢!

而南霁云在拿下广成关后,只稍作休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